揭秘月背不明膠狀物質身份:或為撞擊形成的角礫巖
“玉兔二號”揭示月背不明膠狀物質可能身份:撞擊形成的角礫巖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 (郭超凱 宋星光)記者19日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獲悉,此前“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撞擊坑中發現的不明膠狀物質,其身份可能為撞擊形成的角礫巖。

在第八月晝期間,這個帶有一定光澤的膠狀物質首先被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駕駛員”發現,并成功吸引了科學家們的注意。在探求未知的驅動下,科學家們精心制定了嚴密的駕駛方案,利用第九月晝的探測時間,對不明膠狀物質及其所在的新鮮撞擊坑進行了細致的科學探測。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芶盛博士,中國科學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及類地行星先導專項骨干成員、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邸凱昌、岳宗玉及其合作者,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就位測量數據,發現了該物質的可能成因。
通過實際探測發現,新鮮撞擊坑周邊存在許多與月壤具有相似土灰色的塊體,在“玉兔二號”車輪的碾壓之下可以變成粉狀,確認這種塊體實為月壤,并非石塊。
科學家們又利用解混光譜探測儀數據發現,新鮮撞擊坑周邊及內部塊狀月壤中,長石礦物相對含量較多,橄欖石和輝石相對含量基本相等,標示著著陸區月壤可能是蘇長巖風化產物。但是由于光照條件和形成過程等多種因素的限制,無法從就位測量光譜進一步分析未知物質的礦物成分。

在與美國阿波羅任務采集樣品的比較之下發現,“神秘物質”與角礫巖樣品的外觀較為類似。科學家們又對撞擊成坑做進一步分析,結果表明,“神秘物質”的身份為撞擊形成的角礫巖,可能為附近某個撞擊坑濺射物的撞擊熔融角礫巖,抑或為當前新鮮撞擊坑成坑時形成的撞擊玻璃凝結角礫巖。
“玉兔二號”月球車于6月15日0時54分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十九月晝工作期。截至目前,“玉兔二號”在第十九月晝期間行走了5.177米,累計行走距離452.858米。
在月背工作的十九個月里,“玉兔二號”駕駛員團隊科學開車,利用月球車搭載的科學載荷展開月背巡視探測,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為開展嫦娥四號著陸區物質成分與地下結構等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完)
相關新聞:
國內新聞精選:
- 2020年12月02日 07:19:17
- 2020年12月02日 07:13:16
- 2020年12月02日 04:54:55
- 2020年12月01日 20:55:12
- 2020年12月01日 15:08:12
- 2020年12月01日 11:59:33
- 2020年12月01日 10:46:16
- 2020年12月01日 10:20:23
- 2020年12月01日 09:44:38
- 2020年12月01日 09:30:57